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靠谱的天线板pcb制造商 > 新闻动态 > 宋代钧窑瓷器遗珍

宋代钧窑瓷器遗珍

2025-06-23 22:50    点击次数:96

图片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宋。 高32.6厘米 口径26厘米 足径21厘米。 清宫旧藏。此件出戟尊为宋代宫廷使用的典型陈设用瓷。造型仿古铜器式样,口沿外撇,颈部束收,鼓腹,下接喇叭形圈足。体饰方棱三层,每层饰以四道相同的扉棱,俗称“出戟”,口、颈部位胎骨较薄,腹以下厚重。通体施月白釉,釉色较匀,釉表面有棕眼,边棱釉薄隐露胎色,使棱角更显分明,突出了尊的古朴、庄重感。在传世品中,这类尊为钧窑器中最少见者,据了解,全世界包括公私收藏,仅约十件左右。

图片

钧窑玫瑰紫釉尊。 宋。 高18.4厘米 口径20.1厘米 足径12厘米。 清宫旧藏。器型仿青铜器式样,为渣斗型。口沿外撇,直颈且颈部较长,鼓腹,宽圈足,里外通体施釉,但各部分的釉色又不相同。口沿以下至颈部以天蓝色釉为底色调,上面晕散着几道玫瑰红色釉,宛如蓝天中飘浮的几缕晚霞,给人一种自然柔和的美感;腹部的釉色又以玫瑰红色为主,烘托出明亮艳丽的气氛,足部为酱色釉。器里口沿处为玫瑰紫色釉和天蓝色釉各半,内部则为蓝、紫相间的窑变釉。 此尊器型完整,整件器物造型端庄、规整,色调柔和、典雅,器物内外蓝紫相间、交错变化的釉色给人一种变幻莫测、扑朔迷离之感,颈部上呈现的蚯蚓走泥纹更增添了器物自然天成的美感。为宋代传世器物中的精品。

图片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花盆。 宋。 高15.8厘米 口径22.8厘米 足径11.5厘米。 清宫旧藏。(图1)

图片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花盆。 宋。 高15.8厘米 口径22.8厘米 足径11.5厘米。 清宫旧藏。(图2)花盆呈葵花式,六花瓣口,折沿,口沿起边,深腹,盆身饰以里外凸起凹进直线纹六条,将花盆分成六瓣葵花形。圈足,足呈花瓣形,与口沿和器身花瓣相互对应。里外施釉,里呈天蓝色釉,外呈玫瑰紫色釉,口边、足边和线纹处釉薄呈酱色,口沿下流釉明显,釉面布满橘皮纹。

图片

钧窑玫瑰紫釉莲瓣洗. 宋。 高6.2厘米 口径19厘米 足距11厘米。敞口,折沿,浅腹,弧形腹壁,三云头足。器身的玫瑰紫釉与边、棱的黄色釉相映成辉,此釉色是北宋河南禹县钧窑工匠的创举,玫瑰紫釉是铜金属元素在强还原焰的气氛下烧成的。器里为天蓝釉,釉面上有明显的“蚯蚓走泥纹”。此洗造型规整,作工考究,釉色明亮瑰丽,确为一件上乘佳作。

图片

钧窑天蓝釉紫斑碗。 宋。 高4.1厘米 口径8.3厘米 足径2.9厘米。口微敛,弧形腹壁,圈足。器物内,外以天蓝色釉为底色,缀以玫瑰紫釉斑块纹,以釉彩的对比变化弥补了器物造型的单一。碗口沿釉薄处呈酱色,足素胎无釉,为民钧之作。

图片

钧窑蓝釉紫斑盘。 宋。 高3.2厘米 口径18.1厘米 足径7.8厘米。敞口,折沿,圈足。口沿,足边釉薄处呈酱色,盘面为天蓝色底釉,上面点缀着几块玫瑰紫色釉斑块,仿佛湛蓝的天空一轮明月,一片孤云飘来,欲遮未掩,虽然画面仅寥寥数笔,却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图片

钧窑紫红斑折沿洗。 宋。 高2.8厘米 口径18.1厘米 足径10.5厘米。洗板沿口,器壁矮,呈孤形,矮圈足,里外施天蓝釉,缀以紫红斑,口边及器里壁釉薄处微露胎色,底有三支钉烧痕。 此器为民窑烧制的作品,造型独特,通体的天蓝色釉凝厚滋润,清新淡雅,不失为民钧中的上乘佳作。

图片

钧窑天蓝釉三足炉。 北宋—金,高4.9cm,口径6.1cm,足距3.5cm。炉唇口出沿,短颈,鼓腹,腹下渐收,底下承以三足。附后配铜盖。通体施天蓝色釉,足上施酱釉。钧窑为我国北方著名瓷窑,在古钧州境内,故名钧窑,亦称“均窑”、“钧州窑”。钧瓷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之微妙。

图片

24钧窑月白釉单柄洗。 高7.3cm,口径20cm,底径6.7cm。洗长圆形,口沿的局部为伸出的花瓣形折沿,沿下有一环形柄,通体施天蓝釉,釉质凝厚滋润。洗有陶和瓷制品,陶洗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均有制作,瓷洗以唐代越窑、宋代钧窑,尤其是元代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制品为多。钧窑大部分产品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较淡的蓝色称天青,较深的称天蓝,此件比天青更淡,故称月白,具有萤光般的幽幽光泽。

图片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北宋,高9cm,口径19cm,足距8.3cm。花盆托呈六瓣菱花式。折沿,弧壁,底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通体满釉,内施月白色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口边及外底呈酱色。外底刻有数目字“十”,并留有支烧钉痕。此花盆托为河南禹县八卦洞窑烧制的宋代宫廷陈设用瓷。

图片

26雍正款仿钧新紫釉天球瓶。 清雍正,高53cm,口径12cm,足径16cm。天球瓶圆口,直颈,球形腹,圈足。由于其造型形似天体星球,故称之为天球瓶。通体施仿钧新紫釉,紫色斑几乎覆盖瓶体的上半部,蓝色保留在瓶体的下半部。外底釉色灰白,暗刻篆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图片

钧窑天蓝釉折沿盘。 北宋,高2.5cm,口径17.7cm,足径10.4cm。盘折沿,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处釉层较薄,映出酱黄色胎体。圈足内无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

图片

炉钧釉直口瓶。 清乾隆,高18cm,口径3.7cm,足径6.6cm。瓶小口微外撇,细长颈,颈、肩部凸起弦纹一道,圆腹,腹以下渐收,圈足微外撇。器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炉钧釉,足边无釉。此瓶釉色为蓝、绿相互交织,釉面纹样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传世炉钧釉瓶、尊上青、蓝色釉居多,带红点者较少见。此瓶即属青、蓝色者。

图片

仿钧窑变釉石榴尊。 清道光,高19cm,口径10.5cm,足径9cm。尊形如石榴,故名石榴尊。花口,折沿,直颈,圆腹,圈足微外撇,器身均匀分布六条凹线。外底刻划篆体“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款。器内施月白色釉,器外施以红色窑变釉,六条凹线处釉呈天蓝色,圈足内施浅月白色釉,釉色不匀。清道光时期的窑变红釉瓷器在釉色变幻方面总的来说已不如雍正、乾隆时期丰富,烧造技术呈衰退之势。

图片

钧窑天蓝釉六方花盆。 北宋,高13.1cm,口横22.5cm, 口纵15.2cm;底横13.4cm,底纵8.4cm。花盆呈六方形,折沿,深腹,底下承以六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边棱釉薄处呈酱黄色。外底涂刷酱釉,有七个渗水圆孔,并刻釉数目字“八”,标明其为同类花盆中较小者。此花盆为河南禹县官钧窑产品。钧窑曾烧造大量花盆以供御用,形式多样,见有葵花式、海棠式、菱花口式,六方形、长方形等。 花口花盆的制作,从制坯、成形到烧造成功,实属不易,成品率较低。可见官窑产品的不惜工本、精益求精。此件六方花盆作为宫廷陈设用瓷,做工考究,造型端庄,可谓既美观又实用。传世官钧窑瓷器的外底大都刻有从“一”到“十”色不同数目字,其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根据现存实物证明,数目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

图片

钧窑天蓝釉碗。 北宋—金,高8.2cm,口径19cm,足径5.7cm。

图片

窑变菊瓣式扁壶。 清雍正,高8.2cm,口径7cm,足径7cm。壶扁形,通体菊瓣式,圈足,壶身一侧有短流,另一侧为半环形曲柄。通体施钧釉,外底有八处支钉烧痕,底印阴文“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窑变釉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仿宋代钧釉品种,以铜红釉为主,还含有其它多种金属元素,经过氧化还原,呈现出美丽的月白、蓝、紫、绿、酱、青、褐等色彩,与红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千变万化的流荡的条丝和斑片,奇妙无比。

图片

雍正款仿钧新紫釉太白坛。 清雍正,高32cm,口径11cm,足径12cm。太白坛圆口,短颈,圆肩,垂腹内收,圈足。通体施仿钧新紫釉,紫斑呈条带状装饰在太白坛的腹部。外底涂抹酱色釉,中心暗刻篆体“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款。

图片

钧窑灰紫釉渣斗式花盆。 北宋,高21.5cm,口径23cm,足径13.5cm。花盆呈渣斗形。广口,口以下渐敛,圆腹,圈足,头与腹部高度相当。通体施灰紫色釉,釉面开有细碎片纹。此花盆造型端庄、古朴,釉色纯净典雅,外底刻有数目字“二”,并开有五个渗水圆孔,当为宋代宫廷使用的陈设用瓷。

图片

窑玫瑰紫釉仰钟式花盆。 元—明初,高17cm,口径23cm,足径12cm。花盆撇口,深腹,圈足。里施天蓝色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口沿、足边釉薄处呈酱色。外底涂刷酱色釉,有五个渗水圆孔。圈足及底部均刻标明器物大小的数目字“六”,但足内刻字线条较粗而深,应为原刻;底部刻字线条较细、较浅,可能为清宫后刻。花盆的外形如同一座倒置的钟,深沉而古朴。此件花盆为河南禹县官钧窑产品。 钧窑烧造的花盆式样较多,见有葵花式、菱花式、海棠式、仰钟式、长方形等,均为宫廷陈设用器,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此件花盆造型沉稳、朴实,天蓝和玫瑰紫色釉交相辉映,典雅绚丽。

图片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 北宋,高18.3cm,口径26cm,足径13cm。花盆通体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侧凸起十二条直线纹,矮圈足。盆里满施天蓝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个圆形渗水孔,刻数目字“三”。此种花盆一般与盆托配套使用,是宫中最常用的陈设瓷。此盆为菱花式,以近于直的微曲廓线构成丰润端正的形体,以凹凸变化的曲线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边,腹部的棱线与菱花式口沿、足边相呼应,和谐美观,是造型设计中实用与美观融合一体的典例。 钧窑釉色之美,恰似蔚蓝天空中涌现出一片绚丽的红霞,给人以变幻无穷的美感。这美感在于釉色凝炼含蓄,浓厚质朴。钧釉以蛋白石光泽的青釉为基调,兼具宝光内蕴不透明的乳光状态和绚丽多姿的窑变现象。美丽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状态结合在一起,赋予钧瓷一种莹润幽雅、美丽含蓄的光泽。钧窑花盆有长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钟式等。尽管形式多样,但都实用美观。菱花式花盆通体披挂的玫瑰紫色釉与盆体边棱部位呈现的茶黄色相互映衬,犹如夕阳与晚霞辉映,给人以美的遐想。

图片

钧窑月白釉釉渣斗式花盆。 北宋,高22cm,口径23cm,足径14.5cm。花盆呈渣斗形。侈口,宽唇,长颈,圆腹,圈足较高。底开有五个渗水圆孔。胎体厚重。里、外施天蓝色釉。器底露灰胎,底外和圈足内壁均刻有数目字“二” 。圈足所刻数目字笔画宽且深,同其他“官钧”器物上所刻数字风格相同,应是钧窑工匠所刻。 外底刻划的数目字笔画细而浅,当为后人补刻。钧窑瓷器的釉是一种乳浊釉,它不同于玻璃状的透明青釉,而是典型的乳光青釉。其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为天青,比天青淡者称为月白,红色是釉料中还原铜的呈色,紫色则是红釉与蓝釉相互融合的结果。钧窑首创性地烧制成功铜红釉,这种釉色青中带紫,宛如蓝天中绚丽的彩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备受宫廷的青睐。

图片

钧窑月白釉梅瓶。 北宋,高29cm,口径4.8cm,足径7.5cm。瓶唇口,短颈,溜肩,弧腹,腹下渐敛,圈足。通体施月白色釉,近足处无釉。梅瓶为盛酒用具。陶瓷梅瓶始见于唐代,宋代以后开始流行。此件梅瓶形态饱满,釉厚而润泽,堪称宋代钧窑瓷器中的精品。梅瓶的式样在《饮流斋说瓷》中有专门描述:“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图片

钧窑月白釉长方花盆托。 北宋,高5.7cm,口横18.8cm,口纵15.2cm。花盆托呈长方形。口微外侈,折沿,委角,腹壁较浅,底下承以四个云头形足。内、外均施月白色釉,边、棱釉薄处呈酱色,外底涂抹酱色釉,刻有数目字“九”,并有一周支烧钉痕。左上和右下角各开有一个渗水圆孔,已被填平。从造型看这是一件花盆托,不是花盆,因此底部原不应有渗水孔,而且即使有的话,也应是五个,而不是两个。因此,这件花盆托上的两个渗水圆孔,应为后人所刻。钧窑烧造的花盆式样种较多,见有葵瓣式、菱花式、海棠式、仰钟式、六方形、长方形等,工艺考究、造型独特,均为宫廷陈设用器。

图片

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北宋,高8.7cm,口径22.5cm,足距16cm。花盆托敛口、浅弧腹、平底,底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外壁口沿下和近底处各环列一周鼓钉纹,上面一周十九枚鼓钉,下面一周十六枚鼓钉。外底刻有数目字“二” ,表明它是同套器物中尺寸属于第二大者。内施天蓝色釉,并分布着几道明显的“蚯蚓走泥纹”,外壁玫瑰紫釉与天蓝釉相交融。器表鼓钉处釉垂流明显,给人以自然生动美感,增添了艺术魅力。

图片

钧窑天蓝釉玉壶春瓶。 北宋—金,高16.7cm,口径4.8cm,足径4.7cm。瓶撇口,细长颈,溜肩,垂腹,圈足,足心内凹。通体施天蓝色釉,近底处垂釉明显。圈足内素胎无釉。钧窑素被认为有“官”、“民”之分,“官钧”多烧造宫廷陈设用瓷,以供御赏;“民钧”则大量烧造碗、盘、瓶、罐等日用生活用瓷,深受北方民间百姓的广泛喜爱。这两种钧瓷因性质不同、生产目的不同,所以造型、质地和装饰风格有很大区别。

图片

窑变釉梅瓶。 清乾隆,高37.2cm,口径7cm,足径11.2cm。瓶小口,短颈,丰肩,瘦胫,圈足。外壁通体施凝厚的火焰红釉,釉色以紫红色为主,间有少许蓝色。足内仿宋钧釉,无款识。窑变釉是清代雍正时期仿宋代钧窑釉色繁衍出来的一个新品种。它是一种高温颜色釉,采用两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烧成,将各种不同颜色的釉融合为一体, 在不同的窑内气氛中呈现出多种美丽的釉色,交织在一起,形成千变万化的缕丝状线条或斑片,奇妙无比。此瓶仿雍正窑变釉烧造,形制较大,胎体厚重,胎质细腻,釉层里闪现出深浅不同的蓝色线条,与红釉相互浸润,色彩斑驳瑰丽,美不胜收。

图片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托。 北宋,高5cm,口横17.4cm,口纵13.8cm。花盆托整体呈四瓣海棠式。敞口,折沿,口沿起边,浅腹,底下承以四个云头形足。外施玫瑰紫色釉,里施月白色釉,口沿及足边均釉呈酱色。此件花盆托的釉层比其它的官钧窑产品稍薄。外底有一周支烧钉痕,并刻有数目字“八”,表明这件器物为同套器物中较小者。此器利用器形和釉色的变化,使得原本单一的造型显得多姿多彩,体现了钧窑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此件海棠式花盆托应与刻有相同数目字的海棠式花盆配套使用。

图片

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 宋,高15cm,口纵20cm,口横16.5cm,足纵13.4cm,足横10cm。花盆长方体。广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云头足。通体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现“蚯蚓走泥纹”。底有5孔,外底施酱色釉,并刻有数目字“十”。此花盆虽小,但胎体厚重,造型古朴大方,釉色典雅润泽,边角利用微曲的弧线作过渡,有柔和舒适的美感。花盆为钧窑瓷器中的重要品种,是当时为满足皇宫需要按照宫廷出样设计和烧成的。

图片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宋,高18.4cm,口径20.1cm,足径12cm。花盆撇口,长颈,圆鼓腹,圈足外撇,足底开有五个渗水孔,并刻有数目字“六”。通体内外施窑变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颈部以天蓝色釉为主,又散晕着玫瑰红色釉,犹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红色为主,明亮艳丽;外底施酱色釉。此器造型端庄,色彩变化丰富,堪称钧窑瓷器中的精品。禹县是钧窑的发源地。考古工作人员在河南禹县的古钧台找到了宋代为宫廷烧制御用钧窑瓷器的窑址。钧窑花盆、盆托、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从“一”至“十”的数目字,数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数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说明尺寸大小适中。钧瓷以釉色取胜,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窑变釉,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后,釉色千变万化,素有“钧瓷无双”之说。

图片

宣统款仿钧窑变釉杏圆瓶。 清宣统,高30cm,口横10.5cm,口纵9cm,足横12cm,足纵9cm。直口,溜肩,鼓腹,长方圈足。颈两侧对称置贯耳,口下至肩转折处四边呈委角状。通体施窑变釉。足内无釉露白胎。外底署阴刻楷体“大清宣统年制”六字双行款。

图片

窑变双耳菊瓣尊。 清乾隆,高22.3cm,口径18.2cm,足径11.6cm。尊通体菊瓣形,口外撇,粗长颈,平肩微弧,扁圆腹,圈足外撇,颈、肩部对称置双螭耳。内施天蓝釉,外施窑变釉,除肩部有少量蓝色外,余皆为火焰红色。足内酱釉,印“大清乾隆年制” 三行六字阴文篆书款。乾隆早期窑变釉保持着雍正时的“火焰青”特点,随后渐变为以红、蓝、月白各色交织成块状的斑片和条纹,乾隆晚期窑变釉中月白与蓝色较少,多为红色。 在清代,瓷器的制造分为圆器和琢器两大类,其中圆器指碗、盘之属,琢器则包括各种需要雕琢成形的器物。该尊虽可归入圆器一类,但其外壁呈现的菊瓣纹样则需雕琢而成,《陶冶图》“圆面积器拉坯”条记之为“圆器之制不一,其方瓣棱角者则有镶雕印销之作”,该器的菊瓣棱线正是这种工艺制成。

图片

雍正款仿钧窑变釉弦纹扁肚瓶。 清雍正,高25.5cm,口径7.3cm,足径12cm。瓶唇口,细长颈,颈、肩部凸起七道弦纹,扁圆腹,形如荸荠,故称荸荠扁瓶。圈足。外底刻划篆体“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款。胎体厚重,从近底部釉可以看出系采用多次施釉而成。器内施天蓝色窑变釉,器外施红色窑变釉,釉面尤如丛丛燃烧的火焰,自然垂流至近底处,红色中闪现着蓝色星点,变幻迷离,绚丽多彩。足内釉面不匀。 钧窑因其变幻莫测的釉色被后世追仿,雍正时期督陶官唐英为了仿烧钧窑瓷器曾于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派厂署幕友吴尧圃亲赴钧州,调查钧窑釉料配制法。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八年(1730年)三月已做得仿钧窑瓶,十月年希尧呈进仿钧窑瓷炉大小十二件,受到皇帝的赞赏“此炉烧造甚好,传与年希尧照此样再多烧几件”。由此说明,雍正时期由于唐英的努力,仿烧钧窑瓷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此瓶釉面仿宋代钧窑瓷器窑变釉,器形却是宋代钧窑瓷器中所不见,为雍正时期创新之作。

图片

钧窑天蓝釉缸。 北宋—金,高14.6cm,口径17.9cm,底径7.9cm。缸敛口,鼓腹,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口沿、足边呈酱色。由于钧窑声名远播,致使仿钧之风遍及北方各地。据考古调查,目前发现烧造钧瓷的窑口已有4省27个县、市,河南除禹州外, 汝州、郏县、许昌、新密、登封、宝丰、鲁山、内乡、宜阳、新安、焦作、辉县、淇县、浚县、鹤壁、安阳、林州等地均有烧造。在河北磁县、山西浑源县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等地也烧造钧瓷。

图片

宜兴窑仿钧釉茶壶。 清,通高19.5cm,口径9.8cm,足径11.8cm。茶壶紫砂胎,敞口,长圆腹,浅圈足。通体施炉均釉。壶身一侧置短流,流根部开六个筛状孔,另一侧置曲柄。茶壶附伞形圆盖,盖顶置桥形钮。外底刻阳文篆体“荆溪孙渭徴制”款。pingpu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Powered by 靠谱的天线板pcb制造商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Powered by站群系统